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政策研究
作者: 李哲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  产业结构  财税金融 
描述:地处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使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地区,更是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在大小兴安岭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原始森林,还有各种珍贵的药材与野生动物,所以黑龙江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大省之一,在我国的生态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公共政策的理念中,随着主体功能区这个概念的提出,也明确了我国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的调整,也为黑龙江省的生态保护区的发展指明了未来的道路,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主要探索了在国家战略调整的背景条件下如何发展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经济,将自然资源合理的转变为收益,并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发展,将我省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了市场竞争力,近一步加强黑龙江省生态产业的建设工作,使我省由传统经济完成向生态经济的产业转型,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迈向新的高度。从在产业布局理论、主体功能区理论、区域政策理论等相关理论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如何促进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探究,为生态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借鉴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相关经济区及我国嫩江源头、黄河三角洲、青藏生态区发展的政策经验,得出资源回复再生政策、生态产业园区政策、加强技术引进创新的政策支持等政策借鉴。从经济调节、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方面,对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保护区战略的实施和深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其中经济调节包括加大政府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税收改革和创新、财政支持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深入贯彻就业的“十二五”规划、夸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等;科技创新政策包括深化生态功能保护区科技创新体质改革、出台科技人才引进和奖励措施、加强对外交流与科技技术合作等;科教文卫政策包括加强政府机关人员的培训、扩大生态区的免费中职教育、建立防控相结合的卫生机制等。
黄河河口地区骨干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 赵德远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生态修复  生态健康  标准值  重要度  优先次序 
描述:黄河河口地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融合交汇区域,随着这两大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地区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然而该地区河道生态修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本课题采用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相结合、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各项内容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界定了黄河河口地区骨干河道自然水系及人工河道,阐述河道特征的表述参数,分析了黄河河口地区自然水系和人工河道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有:1)河道规划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老化、退化严重。2)河道防洪体系不健全。3)河道淤积、边坡坍塌现象严重,清淤任务艰巨。4)河流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5)自然水系和人工河道生态系统受损现象较为普遍。(2)构建黄河河口地区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和河道生态修复优先次序确定方法。在对生态河道内涵、特征和河道生态系统组成、功能、受损因素等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河口地区河道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针对黄河河口地区研究提出了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运用有序二元比较法确定了指标权向量,引入了生态修复指标重要度的概念,通过计算现状条件下河道生态修复指标的重要度,确定河道生态修复的优先次序。以溢洪河为例说明了该评价方法的应用。(3)将评价方法应用于实际河流。
黄河河口地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
作者: 李琰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 :济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水土环境效应  灌溉制度  水盐运移  河口地区 
描述:黄河三角洲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地松软,潜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微咸水灌溉制度成为当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为减少盐渍化现象,节约农业灌水,建立合理微咸水灌溉制度,需要研究灌溉引起的水土环境效应。本文选择河口区王庄灌区和东水源灌区两个典型灌区作为本次微咸水灌溉研究区。土壤水文均有差别。在两个灌区内各选取一个取样点,对灌区水样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研究灌区土壤水质特征,以此为建立模型提供数据。运用HYDRUS-1D4.15软件,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确定边界条件率定参数,建立两个灌区一维饱和-非饱和水盐运移模型。对灌区灌溉后水盐运移模拟,分析微咸水灌溉对当地水土环境影响。制定三种微咸水灌溉方案,根据模拟效果,选取水土环境好的方案指导当地生产。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1)对河口地区东水源灌区和王庄灌区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两个灌区边界条件,水文地质。根据两个灌区的差别,选取东水源灌区位于黄河故道的太平乡肥城村和王庄灌区盐渍化典型区的义和镇博兴村作为试验田,进行水样土壤采集。通过实验室化学物理实验分析,试验田1(肥城村点)属于非盐渍化土与轻度盐渍化。试验田2(博兴村点)全盐含量为0.2-0.6,属于中度盐渍化到重度盐渍化之间。从土壤离子构成上,试验田1位于黄河故道,具有黄河沉积土壤的特征。试验田2为典型的黄河三角洲海相沉积土特点。分析水体取样。试验1田间水的盐度较低,电导率低于实验田2,水质较好。水中盐分受到灌溉排水措施与气候、地下水等因素影响。(2)立足于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学基本理论条件假设,使用HYDRUS-1D4.15水文软件,构建起适用于研究灌区一维饱和-非饱土壤水盐运移模型,根据取样土壤水文特征,并结合河口地区东水源灌区和王庄灌区现状资料,对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进行确定。利用实验区土壤与水样实测数据,带入模型水盐运移模拟,发现拟合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拟合效果比较理想,验证了此模型的可行性。(3)利用建立的一维饱和-非饱土壤水盐运移模型,对东水源灌区和王庄灌区现有灌溉进行水土环境效应模拟,分析结果可知,在现有灌溉制度下,不仅水资源浪费严重,并且可能形成大面积返盐现象。根据当地现有的水土环境以及灌溉制度,三种微咸水灌溉方案,利用模型分别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分析。确定引黄水与当地微咸水施行轮灌或混合灌溉的灌溉制度水土环境效应好,有利于研究区盐渍化改善,是可运用于干旱水平年份微咸水灌溉技术。
黄河口地区海水盐度场对泥沙固结过程影响研究
作者: 王伟宏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海水盐度场  沉积物  泥沙固结过程  黄河口地区 
描述:黄河每年输送上亿吨泥沙入海,其中80%以上沉积在河口附近的水下三角洲地区。黄河径流量变化影响海域盐度随年际和季节变化显著,目前学者已经掌握了泥沙在不同盐度下的沉降过程,但是沉降后的泥沙固结过程有何不同尚不清楚。本学位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口海域盐度变化对入海泥沙沉降与固结及侵蚀过程影响研究”(No.41372287)和“黄河口侵蚀再悬浮物海床内部输供及控制因素研究”(No.41272316)的支持下,研究黄河口地区的海水盐度场对泥沙固结过程的影响。br 本论文首先通过资料查阅和整理,构建了黄河口地区的盐度场分区,并分析了各盐度场区与沉积物特性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了两次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入海泥沙在不同盐度沉积环境下的固结过程现场试验。第一次现场试验观测记录了入海泥沙在不同盐度沉积环境下固结过程中的贯入阻力值和抗剪强度值;对各个试坑的土样在试验最开始和试验结束时分别取了散样,进行盐度测试,获取了土样的盐度值。第二次现场试验观测记录了泥沙在不同盐度沉积环境下的固结过程中的贯入阻力值和孔隙水压力值;对试验过程中的试坑土体取原状样和管状样,进行室内常规土工试验和盐度测试,获取了土样的含水率、密度和盐度等物理参数。br 研究结果表明:br 1)黄河口地区的盐度场围绕河口区分为北部、东北部、东部和南部,盐度值按照北部>东北部>东部>南部的规律分布,各地区沉积物的含水率、孔隙比、压缩系数和内聚力等随着盐度的增大而增大,沉积物的饱和度、塑性指数和内摩擦角随着盐度值的增加有极大值,沉积物的密度和塑性指数随着盐度值的增加有极小值。br 2)黄河口新沉积土受不同盐度沉积环境下的影响其固结过程明显不同,当沉积环境的盐度值小于20‰时,新沉积土固结强度和固结速率受沉积环境的盐度的影响不显著;当盐度值超过20‰后,黄河口新沉积土的固结强度和固结速率变化特征为:沉积环境的盐度值每增加1‰,沉积物贯入阻力强度比值最大可增加0.15倍,沉积物固结速率比值最大可增加1.23倍。沉积环境盐度越大新沉积土强度硬层的厚度越大。br 3)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泥沙固结受沉积环境的盐度影响最明显的阶段是固结前两天,影响最明显的沉积环境盐度值介于20‰与24.67‰之间时,此范围内沉积物的孔压消散速率最快,且沉积物的内聚力、内摩擦角和沉积物强度都较大。br 4)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泥沙固结过程受沉积环境影响的原因跟粘性泥沙受盐度影响发生正负电位平衡有关,且影响沉积物强度的主要原因是粘粒互相联接后新形成的颗粒磨圆度,以及颗粒间新的排列方式。br 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br 1)构建了黄河口地区的复杂盐度场分区,阐述了与各典型代表区沉积物特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河口区盐度场对沉积物的固结影响的最佳影响盐度值的大致范围。br 2)探讨了黄河口地区不同盐度沉积环境下沉降泥沙现场固结过程的差异,建立了沉积物固结过程中的物理力学特性与沉积环境盐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中汞的分布研究—以孟津和山东黄河三角洲为例
作者: 刘俊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中汞的分布研究—以孟津和山东黄河三角洲为例
黄河三角洲(东营)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
作者: 刘涛  学位年度:2007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东营 城镇化 小城镇 发展 
描述: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小城镇的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联结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文基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小城镇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大量原始数据和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区域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小城镇发展和黄河三角洲小城镇发展概况作了梳理,从历史沿革、自然状况、布局状况等几方面对黄河三角洲小城镇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 接着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导出小城镇发展中的突出特点,并对存在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小城镇在资金投入、农村劳动力变化和油地关系影响等方面的新趋势。 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战略路径。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小城镇发展独具的“去油化”发展战略、“哑铃式”发展战略等小城镇发展战略路径,并阐述了实现...
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区域性特色研究
作者: 舒永智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 :河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鼓子秧歌  区域性  传承  特色 
描述:黄河三角洲鼓子秧歌区域性特色研究
黄河三角洲高校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预警研究
作者: 王文君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东营市  滨州市  驱动力分析  环境安全预警 
描述: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的批复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环境安全面临挑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黄河三角洲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环境退化引起的资源和污染问题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要害,资源环境安全也将成为高效生态建设战略实施的首要制约因素。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相关因子,基于可持续发展、环境安全等相关理论,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了影响环境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完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预警评价,并由此得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的保障对策和建议。本文探讨了环境安全和环境安全预警的概念,在采用环境安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战略环境评价理论、生态学理论以及环境伦理学理论,综合研究国内外环境安全预警,以及结合对区域能源和碳排放、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工业废气、动植物种类和数量、自然灾害以及生物入侵等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此外,本文还基于实际调查资料,对影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剖析,其中包括区域综合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变、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发展水平、城市人口规模和体系、建成区面积以及文化背景和文化素质等驱动因素。论文基于所建立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模型,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采用DPS和内插法,对两市环境安全状况进行了水平年和现状年的安全度评价,并进行了预警分析,得出东营市环境安全指数优于滨州市,但总体而言,两市综合生态环境安全系统仍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人均水资源量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建设的第一影响因素(安全度≤0.2),是制约黄三角经济发展建设的关键、要害和瓶颈。此外,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安全影响比较大的指标(安全度≤0.5)还主要包括GDP年均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市化率和总能耗年均增长率等因素。针对环境安全预警评价结果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宣传教育、技术支撑、政策管理、法律制度等方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环境安全保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基于核心区东营市的分析
作者: 张萃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东营市  经济与环境  协调  可持续发展 
描述: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在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域。高效生态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必由之路,东营也必将成为高效生态建设的战略区域。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本文选取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东营高效生态区内经济、环境的定性定量评价,进一步分析其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和协调状况。对于推广到整个黄三角高效生态区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济学,容易导致先污染后治理的短期行为,将阻碍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继而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代表理论有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等。其次,本文对东营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经济上,东营市实现了快速发展;环境上,虽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是污染严重和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仍然突出。再次,本文建构了具有指数层、系统层、子系统层、指标层四层结构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了频度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相关系数法筛选指标以及熵值法对各指标体系进行赋权。调研东营市相关数据,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东营市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一直略低于协调水平,近些年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综合指数有较快的提高,二者呈现出趋同形态的结论。最后,提出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思路。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作者: 晋腾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变  生态环境效应  典型相关性分析  协整检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描述: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地理学等研究的热点,经济的发展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影响,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作用于生态环境上,因此产业结构是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主要方式,其类型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比例与排放出污染物的类型与数量有直接关系,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是不同的。因此,产业结构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是关系着该区域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产业结构的演变对环境质量、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国务院批复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施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来分析其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效应。本区域生态环境较脆弱,且该区域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通过评价黄区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以此来指导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实现该区的“高效”与“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阐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况,并分析出该区在1978年-2011年经历了三次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特点。2、在分析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效应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生态环境对产业结构的效应评价与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效应评价。在生态环境对产业结构的效应评价上主要分析了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不同产业类型的影响。3、在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上则分为三个部分:产业结构对环境质量、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效应。首先,在分析产业结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上分两步,第一步,运用各地市1991—2011年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结合定性分析与典型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其三次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第一产业主要带来固体环境污染,第二产业对大气环境、水环境与固体环境都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较少的结论。第二步,运用协整分析以及统计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演变对环境质量的效应,得出不同产业结构类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同,并对通过典型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其次,从石油化工产业、土地开发、水资源开发带来的问题定性分析论述了产业结构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能承载的产业安全问题,湿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论证出产业结构对生态系统的效应。4、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优化发展思路及政策保障。
< 1 2 ... 51 52 53
Rss订阅